【介紹】超音波導引注射

作者:徐幼鈞

2023-03-16 02:05:24

常見的肌肉疼痛?讓醫師告訴你!

肌筋膜疼痛症主要的成因是肌肉緊繃、長期姿勢不良,同時與生活緊張、情緒壓力、反覆性的動作有關。肌肉緊繃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好,局部相對缺氧、缺能量,使緊繃的肌肉無法利用能量而正確地放鬆,我們稱之「能量危機」。

|這些緊繃的肌肉有幾個特點|

•    第一是可以觸摸到緊繃帶(taut band)
•    第二是局部刺激可以誘發疼痛,甚至有轉移痛、局部收縮反應(local twitch response),此疼痛點稱之激痛點(trigger point)

|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治療|

面對肌筋膜疼痛症,我們可以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,同時配合熱療、電療、伸展運動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。若是上述效果不彰,可以施打葡萄糖水、局部麻藥或類固醇於緊繃肌肉,同時配合針刺手法,達到治療效果。

|肌痛點注射治療|

台灣肌痛點注射治療的發展相當久遠。傳統上會以23或25號注射用針頭進行治療,內容物可以是類固醇、局部麻藥、生理食鹽水、葡萄糖水、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、或者不使用任何藥物(及乾針治療)。

但是由於針頭有刃面,反覆針刺手法有可能傷害到肌肉纖維,術後的腫脹感比較厲害,目前經改良後,多改採用毫針(即針灸用針)。由於是圓利針的關係,相對來講比較不會傷害組織,而且針徑極細,約為一般30-32號針頭大小,執行後腫脹感比較小。

然而,運針需要更高技巧,控針方向拿捏需要豐富經驗,所以難度更高。其手法是藉由左手精確地觸診定位緊繃帶的位置,右手持針,利用右手精準且穩定地轉換毫針的方向,有效地誘發局部收縮反應,更能放鬆緊張的肌肉。

如果左手觸感不夠理想,則可以考慮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,但毫針非常細,要能同時治療並且於螢幕上清楚呈現相當有難度,故多半改回一般25號針頭來使用。

此外,肌筋膜疼痛症可以是全身性的發作,我們可以依據病患的症狀進行局部超音波導引注射。全身都能精準處理,從上半身的頸部小面關節、副神經、背側肩胛神經、腋神經、橈神經,到下半身的脛神經、總腓神經、隱神經和腰臀部的梨狀肌都是復健科醫師可以即時治療、改善病患疼痛的區塊。


|頸部|

我們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頸部小面關節,其中頸部二三節小面關節退化容易引發頸部轉動疼痛、後頸疼痛,而頸部四五節和五六節小面關節退化容易引發上背緊繃、膏肓痛,甚至有轉移痛延伸到手指。
 

如果注射小面關節後仍有上背部疼痛緊繃,且適逢脊椎副神經經過,行走於上斜方肌與堤肩胛肌之間,神經稍微腫脹合併顯著壓痛與隱傳痛,則屬於脊椎副神經夾擠症。建議以超音波導引進行神經解套注射數次,症狀方能緩解。

|五十肩|

粘黏性關節炎又稱為五十肩,好發於40-60歲族群。病理學下可見肩關節囊發炎導致沾黏,使關節活動度受限,穿脫衣困難。然而有些病患非以角度受限為主,而是反覆感到三角肌區域疼痛,甚至一抬手就感到明顯痠痛無力,我們需要排除是否合併腋神經於四角間隙的夾擠症。

腋神經由前往後,走行於下肩盂關節囊表層,從後方的四角間隙穿出,繞回來支配小圓肌與前中後三角肌。除發炎肥厚的關節囊可壓到神經外,不正確的動作和肌肉施力,可使神經於四角間隙處被周遭的肌肉壓迫,進而以支配的肌肉疼痛來表現。所以在五十肩的患者身上,伴隨腋神經夾擠症的比例甚高但容易被忽略,針對兩種狀況漸進的處理,將能幫助患者徹底改善問題根源。

經超音波導引關節囊擴張術與腋神經解套術合併治療後,病患仍需要持續物理治療、肩關節鬆動術、與居家鍛鍊(爬牆運動、毛巾操),才能解除症狀。

|手臂橈神經|

有一種位於小手臂背側的痠痛和緊繃感,疼痛位置在手肘外側遠端四指幅左右而非肱骨外上髁,常被誤認是伸腕肌腱發炎(俗稱網球肘)。病患有手腕翻轉疼痛、前臂背側有緊繃感、手指抓握疼痛無力的現象,有些人甚至會影響打字和運動。

橈神經於手肘處分支成橈神經淺支和背側骨間神經,後者會貫穿旋後肌(此結構稱之為橈隧道),接著支配前臂背側的伸指肌群。若神經在橈隧道被壓迫,病患會有旋後肌局部疼痛與上述患者的症狀。

雖然位置與網球肘接近而常被誤判,但使用超音波可利用總伸腕肌腱附著點處無明確發炎、病變等結果來幫助鑑別診斷,並找出神經確切的壓迫點進行神經解套注射,可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。

假使注射效果不彰,可評估安排神經傳導檢查,確定背側骨間神經是否已有結構性損傷。若已有軸突病變,則考慮給予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,甚或進一步轉介外科,評估是否進行減壓手術。

|網球肘|

上一段提到橈隧道,我們也了解一下網球肘這個疾病。其實病患常常說手肘外側一大片痠痛,同時抓握力下降,就需要考慮網球肘這個診斷。網球肘的學名是肱骨外上髁「炎」,大部分的患者並沒有急性紅腫熱痛的表現,主要以肌腱病變、肌腱撕裂傷,與底部橈側副韌帶撕裂傷為主,故單純的消炎止痛藥並無法改善網球肘。

門診常見的族群是家庭主婦、電腦工作者、需要反覆抓握動作的勞動者,反而真的有打網球的病患只有少數,所以病患往往不認為自己是網球肘,而延誤治療。輕微的肌腱撕裂傷可以利用局部熱療、電療、雷射減輕疼痛,並配合網球肘護具或肌貼放鬆肌肉,減少肌腱被反覆拉扯,造成發炎和撕裂傷。

嚴重的肌腱撕裂傷則需要更進一步用超音波評估其肘關節穩定度,並執行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,更進一步幫助組織修復。

|臀部梨狀肌|

臀部其實存在非常多的激痛點,舉凡臀大肌、臀中肌、梨狀肌、深層髖外轉肌皆是常見的激痛點部位。以梨狀肌為例,常見的表現是屁股疼痛和跛腳,很容易被誤認為腰椎退化、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神經壓迫,導致病人頻繁腰椎牽引治療卻成效不彰。

梨狀肌症候群好發於久坐族、習慣性翹腳、站姿不良,或曾經有過臀肌損傷、拉傷的病患。剛好這些也是上肢肌筋膜疼痛症的風險因子,故梨狀肌本身也容易因為緊繃、發炎,腫大而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,同時梨狀肌激痛點也會誘發相似的坐骨神經痛。

治療的目標是減緩梨狀肌發炎,減少坐骨神經壓迫。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,直接將藥物注射於梨狀肌,達到快速止痛放鬆的效果。梨狀肌不同於其他表淺肌肉,它的激痛點很難單獨使用乾針處理,故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,同時處理坐骨神經夾擠的問題。

|腰椎|

下背疼痛是個綜合性疾病,成因可以是椎間盤突出、腰椎小面關節退化、椎管狹窄、或神經根壓迫所造成。其中椎管狹窄造成的不舒服容易使人直不起腰、無法順利從坐姿起身,病人習慣讓腰向前彎曲來減輕疼痛,長期容易呈駝背姿勢。漸漸的病患容易發現雙腳肌力下降,每走一小段路就需要停下休息,雙腳有脹痛、緊繃和麻刺感,休息一下後又可以重新開始。

上面的描述是典型椎管狹窄合併神經跛行的表現。這些病患往往合併小面關節退化與腰部肌群的肌筋膜疼痛症。除了針對退化部位施打增生療法外,於神經性跛行,醫師可以執行超音波導引之尾骶骨增生治療,讓低濃度葡萄糖水浸潤以達到穩定神經,減少下肢脹、痛、緊、麻的效果。對於難治療的個案,也可改用純液態的類固醇進行注射。

 


目前常用的超音波引導治療的項目有很多,可以根據病人於超音波底下的發現,給予適當的注射處方。於急性期或大發炎期,可以斟酌情況給與少量類固醇注射,而亞急性或慢性期,則給予多次葡萄糖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較為適當,並輔以階段性運動調整與強化,促進組織修復,改善疼痛,方能減少復發,降低失能。
 

相關文章